2015-02-17
[新聞]國際背書 基改可信賴

中時電子報:國際背書 基改可信賴


2015年02月15日 04:10 
余淑美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最近台灣因食品安全頻出差錯,基改食品又成為討論的焦點,但有太多違反科學證據的非事實言論鋪天蓋地流傳造成群眾恐慌,因此無法理性論述基改科技對我們生活的正反面影響,這對台灣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及糧食生產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上市前經嚴謹評估檢測

前幾天國內一家食品大廠批評行政院推動基改作物種植是錯誤政策,這話值得商榷。無論基改、非基改、或有機食品產業,都有產品價格與市場互相競爭的利害衝突。因此,要評論這三類產品的優缺點,應由公正的團體來主導,而且必須以正確的科學原理來討論才有意義。

先進國家的基改食品上市前都需經過非常嚴謹的動物毒性、過敏性及病理性的評估檢測,因此安全性極高。傳統食品多半未經過這些生物安全評估即上市,反而食安問題不斷。基改玉米及大豆,至今已被全球高比例的人類及動物食用18年,包括大多數台灣民眾,但是未有人畜健康受到傷害的確切案例。為此,世界衛生組織及許多國家科學院與學術學會都已為基改食品的安全性背書。

持反對基改食品的人士,常常舉出法國學者一篇強調〈基改食品引起老鼠腫瘤〉的文章。但是這篇文章以易長腫瘤的不正常、及樣品數過少的老鼠做實驗,被許多歐美科學院及全球許多科學家指出其繆誤,因此已被發表該文章的期刊撤回。

人類的腸胃中有許多分解基因及蛋白質的酵素,基改食品的基因通常來自植物本身或自然界已經使用的農業微生物,其產生的蛋白質含量極低,與我們每天吃的米麵、蔬果一樣,吃到腸胃內即被許多消化酶分解成營養而吸收,是不會累積的。如果有問題,就跟吃壞肚子或引起過敏一樣,吃進腸胃很快就有反應,不會等幾年或幾十年才出現問題。

長期而言糧食價格逐步高漲,因此首要育種目標是提高產量,其次是提高作物耐乾旱或少用水的能力。全球70%的淡水使用在農作物上,而生產每人每天所需糧食,需消耗3公噸的水。以台灣而言,有四分之三的水用於農業,卻經常面臨缺水問題,今年尤其嚴重,而這現象也發生在全球許多重要糧食生產地區。傳統育種對解決上述問題緩不濟急,甚至無法解決,高科技基改作物是必須且有效的解方。

效率提高解決農業問題

台灣地窄人稠,傳統農業生產成本過高,若不能建立具高度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科技,則農業就業市場差,優秀人才不投入,關鍵科技難以突破。惡性循環下,農民不可能有足夠收入,國家也無糧食自主與安全。尤其台灣糧食自主率僅32%,遠低於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食品價格易受國際油價、天災、及政治因素影響。

從2000年至今,全球各地已有3400多位科學家,包括2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和許多著名科學家,共同在《支援農業生物技術的聲明》聯合簽名,確認基改技術是安全的,能在發展農業、改進醫療和改善環境等方面做出極大貢獻,以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作物基因改良技術,不是新發現,傳統育種、常用的輻射線照射或突變藥劑處理、或細胞培養等技術早就不斷在大量改造基因。

現代基改技術所轉移的基因更少更精確,效率更提高,因為可以解決重要的農業問題,反而更有前途。